刘天华二胡教授
2021/4/17 16:14:27www.cn010w.com点击:13250次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县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新学的积极倡导者,曾在江阴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刘天华三兄弟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刘氏三杰",哥哥刘半农早年参加新文化运动,以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文学家。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刘天华在就读于常州中学的时候,就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习西洋铜管乐器,1912年他在上海参加职业的"开明剧社"乐队,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小提琴、铜管乐器。1914年返回故里,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1915年,刘天华不幸丧父,处于极度苦闷之中的刘天华完成了处女作二胡独奏曲《病中吟》的创作。他第一次运用音乐手段,表达他对社会的不平和愤懑的心情,开始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1916年,刘天华还乡与殷尚贞完婚。刘天华为了学习中国传统音乐,遍访民间艺人,向当时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郁咏春学习二胡、琵琶和古琴。刘天华立志革新民族音乐,他呼吁从事音乐的人要"顾及一般民众",他把最常见、最有群众基础的二胡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对象,从选料、制作到演奏手法都予以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为此创作了一批乐曲,使二胡登上了独奏舞台并纳入高等音乐学院的课程。
从1922年到1932年的10年当中,刘天华在北京大学任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他的作品中除了前面听到的表现苦闷的情绪之外;还有许多是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流露出一种宁静的美。刘天华在创作中一方面继承民族传统作曲技法,同时又融汇西洋作曲法,使作品具有一种新的气质。他以实际的行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探求一条新路:借鉴外国音乐的创作手法,用中国的音乐语言来反映中国的当代社会现实。因而他的作品极富个性。
刘天华从17岁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先后教过小学、中学的音乐课,长期以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刘天华之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还没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刘天华在教学上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西洋乐器的教学方法,用练习曲和乐曲相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创建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