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书城主要为音乐爱好者、学习者提供由环球、先恒、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音像公司等出版社的经典作品,请购买正版。
早在十几年前景有人在报刊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音乐理论。这理论,自然也包括评论。大概这种说法让人不屑一顾,所以也就无人理睬。因为从50年代起,我们就出版有一些音乐理论评论文集。比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新歌剧问题讨论集》(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建设文集》(1995年)、《谈交响乐的创作》(1963年)、《论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1964年)、《论声乐创作》(1966年)等等。特别是其中的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出版的三卷本《音乐建设文集》,可称得上量一部大型音乐评论文集。它收入有1949年到1959年发表的评论文章135篇,达120多万字。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那种没有音乐理论的说法,恐怕难以有市场然而,前不久偶然打开电视机,看到荧屏上正有两三人在大发议论,又在说我们根本没有音乐评论云云。看来,这类不顾事实的观点,虽然没有市场,可还依然存在。 说起音乐评论,往往是中外著名音乐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李斯特就说过:“评论应当像任何坚硬的实体所投出的阴影。评论也应当是强调艺术的最明亮的方面的阴影。它应当成种。”这一切是针对评论家的评论而言。还有一种则是自我批评。对此李斯特非常坚定地说:“对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理论批评。但是任何人也比不上艺术家本人对自己艺术作品的批评。”穆索尔斯基说得更干脆:“创作本身就包涵有美的法则,需要自我的批评,而运用这些法则乃是艺术家的本能。如果二者都没有,也就没有艺术家。”李斯则肯定地预言道:“评论愈来愈应当成为艺术创造者本人的事情。”这一预言,已被后世人们的艺术实践广为证实。比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吕骥、贺绿汀等,既创作有不少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又写有不吵音乐评论文章,出版有自己的论文选集。 可以说,中外不少著名的音乐家在创作与评论集一身方面,的确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认为,搞音乐评论者,应该是行家高手,应该“眼”高,“手”亦高。其实,“评论”二字,就包含有“研究”和“分析”的意思。用贺绿汀同志的话说,就是“能够客观地、虚心地、细致地、正确地分析作品”。倘若你不懂作曲,没创作过音乐作品,那你怎么能够去研究和分析别人的作品,去评论其作品的得与失呢?所以,作为评论家或是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应有的条件和实力。特别是具有比常人更敏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否则,你会难以公正、准确地判断出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难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论。 我觉得,这本评论集子的作者郭兆胜同志是具备搞音乐评论的条件和实力的。首先,他创作并发表有歌曲300首之多,他的艺术实践,足以积累并总结出不吵“真知”,从而又将其升华到理论的高度,随之又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并与同行们共勉。我很欣赏他评论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主张。例如,他认为歌曲创作获得成功的好途径之一,是“把民歌中的基本音型、习惯音调、特征调式、调性、组合等因素,灵活地摘取出来,再利用合理的手法,大胆地打破旧的创作意识(包括他人和自己的习惯旋法、习惯结构、习惯构思、习惯用语等),适当地揉进新的因素而写成的既有民族特点又有民歌原型,既能遵循人们的欣赏习惯又有时代性的歌曲”(见《回值到民族音调土壤上来》)。而在歌曲创作中,那些“题材愈来愈窄;政治色彩愈来愈淡化;愈来愈不注重技术;离现实生活愈来愈远;民族色彩愈来愈淡化”等的倾向(见《利与害、成与败的感悟——谈歌坛形势与趋势》),是音乐创作之大忌。在这些思想倾向指导下,无论如何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其次,他始终在音乐圈子之内,一直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编辑工作。这使得他便于调查研究,观察了解和掌握音乐现奖与发展趋势的第一手资料,随后加以辩证、历史唯物地分析:在音乐生活中,哪些是个别现象,哪些是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哪些是政治性的,哪些是学术性的;哪些是能够长久的、一贯的,哪些是一时的、昙花一现的……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不论是褒还是贬,他都可以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地直陈个人的见解。应该说,音乐编辑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量很大的工作。他可以从作者、诸者的来稿中,了解到音乐创作、表演乃至群众对音乐生活的种种需求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等等。正因为郭兆胜同志具有这样的优势,他才可以针对诸如歌词的“大白话”现象,提出了歌词的文学性和哲理性问题;针对歌曲创作中淡化旋律的倾向,谈及了歌曲创作的“形、情、理”等一类中肯的意见。当然,作为音乐编辑,除去音乐之外,还应该广闻博采,有为文的文化底蕴和诀窍,成为“眼”高“手”亦高的“杂家”。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这本集子中的附录《艺海掬浪》部分,可以看出他朝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从1959年出版的三卷《音乐建设文集》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以来,我们的音乐评论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且逐步打破了过去的评论模式,在观念、方法与视角等方面都有所更新和扩展,不少评论家做到了实事求是地好久说好,坏处说坏。可以说,我们的音乐评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音乐评论的集子在不断出版,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时下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郭兆胜贱卖将多年来发表的评论文章结集出版,使我们的书架上又多了音乐评论的一个品种。这一方面是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也令人之之庆贺。相信,这本音乐评论集的面世,定会使读者从中受益。 愿我们的事业长足发展,愿音乐评论之树常青!
创作篇
我怎样写起了音乐评论(代前言)
我手写我口
回植到民族音调土壤上来
感性创作与理性创作
个人风格·个人固定·个人突破
歌曲创作趋势的概括与展望
写歌与知识面
写歌要写出形象来
不可偏废了歌词的文学性
从"蛇口冲突”说到歌词创作
歌词的哲理性
写出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来
试论通俗歌曲的道路
艺术性与群众性
厂歌、村歌及其他歌曲的创作
歌曲创作,可否多一种思维方式
颠倒性思考与歌曲创作
固守与扩延
自我调整,濯旧来新
以"风”行则滥
歌曲创作观念的转化
纵向的继承与横向的吸收
曲风以简为当
颂祖国题材歌曲例说
歌曲作者,你还缺少什么?
大融合——当前歌曲创作之动态
歌曲创作的形、情、理
从征歌之歌难流行谈到创作的三点融接
意尽则止
创作,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唯是”到"化解”
认识篇
民歌,烧不尽的野草——为民歌《孟姜女》说几句话
民乐的断思
中国西部歌曲的发端及其意义
流行音乐的属性之探
从"抒情歌曲”说开法
群众歌曲应反映群众的心声
"吹白事”并非迷信活动
变化着的民歌价值
通俗歌曲面面观
试论新时期天津的音乐理论及创作
民族音乐传统与新传统的确立
谈化了旋律的"吟念歌曲”
由王荆公改诗说到歌曲的大众化
修身养德以求知
在多向的选择面前——兼谈现时的音乐价值观念
对哲理性歌曲的认识
对民族意识回归的思索
立名立言于"宣传歌”
社会主义音乐的界定
从民族风格谈到歌曲演唱的"统”
移情,存在于"创作——欣赏”过程中
走出"美声歌曲”荒凉误区
"情”与"理”
歌曲的"维数思考”及政治涉及
音乐与社会时态——音乐状况的呈示
综合冶理,教以义方
析"新校园歌曲”
新格局下的困惑
利与害、成与败的感悟——谈歌坛形势与趋势
音坛"代”论
对通俗歌曲的再认识
音乐,在金钱面前变了调
谈歌手——歌星的全面教育
艺海掬浪
大楼出租的联想
艺术的评定与评委的艺术
说说"李春波现象”
以文补文及其他
弘扬·娃娃·京剧——写在少儿京剧赛闭幕之后
挤破了荧屏的帝王戏
儿童的文艺演出与心理承受
儿童学琴与聘师隐患
拳拳爱国心鉴
传统戏剧的发掘与整理
重视一下街头迪斯科
群众文化——群众艺术
应继承艺术大师什么
常备而无患
"风派”名号宜慎冠
从推荐歌曲说到评选科学化
评价无需靠洋人
名片上的"家”
在《金瓶梅》的阴影下
文艺人才六字论
集体艺术在当今萎缩
我看卡拉OK
小议身价
"应酬画”的蔓延
逢年忆民谣
小品——话剧小品
借"火”未必红
莫让金钱弄昏头
变了调的赛与奖
从"大文化” 说到时装模特
京剧,重"表”轻"里”现象堪忧
艺术与艺术的衬景环境
见识·观念·技法·创作-——关于舞蹈的妄谈
从影星唱歌谈到"功夫在诗外”
歌曲MTV应"去粮莠以植嘉禾”
用语不当,除了通俗歌曲还有京剧
书法用字的误区
关于京剧的妄想
藉事而兴及藉节而兴
对歌手歌星多些理解吧
通俗歌曲与主旋律
文艺不该拒绝现代机械
艺术,在钱权面前
出书的名人的"名”
从"三悦”谈到民间歌舞
从足球"黑哨”说起
新面孔与新名字——由春节联欢晚会说到"破私立公”
从音乐比赛的评委说起"权威”
新的京剧流派难产的困惑
歌星依气候而价
相关推荐:更多>>
声乐实用教程 第3版
价格:¥39元
声乐知识300问
价格:¥25元
中外流行音乐基础知识(第三.
价格:¥45元
沪之光 上海作曲家合唱作品.
价格:¥77元
中国进行曲—流行音乐四十.
价格:¥78元
表演秀系列(第5级中国乐曲.
价格:¥31元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
价格:¥56元
电话: 17701034448 邮箱: cn010w@163.com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京ICP备09108194号-3
Copyright©2006-2021 www.cn010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