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的三大问题
2017/5/20 14:23:06 www.cn010w.com 点击:1577次
经济在发展,娱乐需求在提升,儿童音乐剧成为我国众多家庭选择的亲子娱乐形式之一。目前,我国的儿童音乐剧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西方音乐剧和经典童话作品的依赖十分严重,总体呈现出三大问题。
问题一:剧情内容整体套用,过分依赖西方音乐剧作品
无论是在剧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剧情上通常倾向于西方经典作品的照搬。现象一,完全引进国外音乐剧,将成人音乐剧进行家庭化的观看;现象二,讲国外经典音乐故事改编为音乐剧;而在剧情题材上也多为西方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点,比如人们相对熟悉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丑小鸭》、《小红帽》、《三只小猪》、《蓝精灵》、《绿野仙踪》、《青蛙王子》等。
据了解,目前为止国内举办的儿童音乐剧,在内容上选择中国原创故事和剧情的少之又少。面对以上问题,制作方会列举出的种种条件局限,比如专业人员和优秀剧目作品的资源稀缺、社会文化导致的观念性错误、对西方音乐剧作品的依赖和偏好、洋文化的思想侵略等等。这些所谓的客观因素,最终造成中国本土化原创儿童音乐剧极度缺乏,能够对中国文化加以表现和展示的国产儿童音乐剧屈指可数。
问题二:选材形式单一,互动性和针对性严重匮乏
目前,国内举办过的儿童音乐剧在选材上,仍然较为传统和单一,多以西方经典童话故事和音乐剧目作为“范本”。我国的儿童音乐剧缺少针对儿童群体的内容和形式的考虑,对于儿童需要的互动性的体现相对匮乏,
但凡对儿童群体有所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初步认识,都不难理解儿童音乐剧根本上区别于音乐剧。如果没有考虑对象群体的特殊性,仅仅将“经典”照搬过来,结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儿童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成年人,所产生的兴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个体性和主观性强,诸如此类的因素通常产生这样的结果:要求他们能在剧院里安静地坐下来,有耐心地看完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出是很难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前,国内大部分儿童音乐剧的呈现形式大多以汇报演出式和经典再现式为主。其中,汇报演出式普遍缺少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形式刻板缺乏创新,无法达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产生预期效果的目的。而经典再现式的局限,正如上文中所提到,以西方童话故事或经典动画作品作为音乐剧的题材和情节,或是仿照现有音乐剧作品进行翻演,缺少原创性故事内容和本土化特色剧情,使得音乐剧整体毫无悬念。
可以说,一味的效仿,对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具有严重的“拖后腿”作用,更不利于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
问题三:创作乏力+本土化不足,导致我国儿童音乐剧“水土不服”
创作匮乏是国内原创儿童音乐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百老汇华裔第一人王洛勇认为:国内大多数从事音乐剧创作的艺术家对音乐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故事的戏剧性缺乏组织能力,让演出停留在歌舞演出,甚至是杂技炫技水平。知名舞蹈编导赵永斌也表示,国内音乐剧不仅有意识问题,还有创作问题。“其实在日本原创音乐剧最终成功的也比较少,而在中国,就更为浮躁,很少有团队能踏踏实实做剧本创作,”他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原创儿童音乐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严重误导了观众。国内儿童音乐剧发展虽说近些年形式和规模越来越多样化,但一方面演员难找,另一方面整体运作团队没有建立起来,国内仍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音乐剧导演。对音乐剧颇有研究的成方圆曾经表示,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有本土原创音乐剧,就是操之过急。因此,与其没有一个好的剧目,不如学习拿来主义。这也是当年她会选择引进制作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原因。
但是“全盘西化”并非王道,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法。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前进,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儿童音乐剧只有不断克服各种局限和困难,坚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输出,坚持思维创新和形式创造,在周而复始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是我国儿童音乐剧创作者的关键任务所在。
尽管我国儿童音乐剧的现状令人堪忧,但也陆续出现了一批专注儿童发展和艺术创作的团队,呈现出令人看好的优秀儿童音乐剧。例如2017年即将在北京、成都、石家庄、太原、哈尔滨等地上演的《积木宝贝闯世界之魔法传奇音乐之旅》,就是由一直以来提倡科学早教是对父母和孩子都进行科学地、有效地早期教育的积木宝贝打造,该剧是强调父母对孩子有效积极陪伴的优秀儿童音乐剧。
总之,由于起步时间尚短,发展条件并不完善等客观局限的阻碍,我国的儿童音乐剧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