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经典作品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一莆田站
2019/9/2 16:05:06 www.cn010w.com 点击:951次
时间:2019.11.06 周三 19:30
场馆:莆田市 | 莆仙大剧院歌剧厅
演出介绍
国家精品工程剧目
"荷花奖"五项金奖
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呕心沥血之作
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11月6日即将在莆仙大剧院上演
福建省仅此一场
热情的杨老师跟莆田的观众打招呼啦!
2003年8月8日,《云南映象》首次公演
盛况空前,广受好评
一座行走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
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文化旅程
到今年,历经16年的时间
走过国内50多个城市,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功演出5000多场,超过400多万观众观看过演出
空前票房记录、6个第一,荣获多项殊荣
铸就中国舞蹈史上的传奇!
剧目精彩看点抢先知道
1.杨丽萍亲自把关,力求完美!
作为云南的艺术家,杨丽萍沉潜到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解构"又重新整合。
她调动了30多年的艺术、人生的积累进行总体构思,并用了几年的时间,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找来了多位能歌善舞的村民,这群为生命而舞的族人,用天人合一的歌舞,身心合一的激情,带着与生俱来的冲动和狂欢,汇聚成决堤泄洪般的冲击力。
2.演员:75%来自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这些演员最小的7岁,最大的20多岁,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
据杨丽萍介绍,之所以大量起用业余演员,主要是许多专业舞蹈演员没有民间的味道,他们一直在民间的圈子外寻找那种感觉。而这些民间演员在生活中就唱那些歌跳那些舞,他们的歌舞充满了生命的勃发精神,这是专业演员所不具有的。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
3.表演:红土原汁民族原态
全剧共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舞蹈编排将云南原始乡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了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少数民族的勤劳、朴素。
肢体语言中揉合了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序幕在60面大鼓的敲击声中拉开,即使是女子擂鼓的时候,也让人感受到来自红土地蓬勃的生命力。最后60只"孔雀"齐舞的"雀之灵"作为尾声。全剧表演全是真人真唱,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4.舞美:远古现代时空跳跃
《云南映象》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据介绍,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劳作之余,喜欢在广场上跳集体舞,他们称之为"打歌"或是"跳锅庄"。为把这样的生活原态重现在舞台上,杨丽萍突破了以往舞台艺术的均衡布局,使传统的广场活动与现代舞台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
音乐、服装、灯光、道具,将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特定印象。180副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在亦幻亦真的舞台灯光中穿梭于远古和现代,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一种生态情感
节目简介
序 混沌初开
我是野火,我是风,
我把魂魄铸进鼓里了,
把种子留在腹中。
雷响了,草木发芽,
醒来呀醒来,鼓灵醒吧。
第一场 太阳
太阳和月亮从东到西追不停,
开天的时候走成一路了;男人和女人,
从生到死离不得,辟地的时候连在一起了。
云南鼓的传说和种类堪称中国之最。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象征母体,或形似女阴,是民族的一种崇拜、一种图腾。云南的鼓从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铜鼓、市鼓;从归属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等。云南佤族的市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对;要砍树制鼓,先要行祭祀式。
第二场 土地
天大,只有一个,地大,只有一块,
不要说草木无言,万物生在大地都有原因。
祖先告诉我,大地是创世者骨肉变化。
我把身体紧贴泥土,立刻明白了祖先的传说。
第三场 家园
云南的先民信奉万物有灵,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石有石神;几乎每个寨子都有寨神树、密枝林,每个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
第四场 ─ 朝圣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拜的体现,朝圣者跋涉在路上,转经筒始终陪伴着他们,他们一次次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亲吻着大地。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雨雪交加,他们心中却燃烧着熊熊大火,最后,他们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国。
尾声 ─ 雀之灵
傣族把象征爱情的孔雀叫太阳鸟,孔雀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杨丽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雀之灵》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在《云南映象》尾声中杨丽萍把独舞和群舞编排在一起,并糅合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型及声效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