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音乐学院少年演奏家音乐会
2019/12/10 14:53:51 www.cn010w.com 点击:980次
时间:2019.12.29 周日 19:30
场馆:陵水黎族自治县 | 雅居乐海上艺术中心
龚暄妍 Jessie Gong
2007年出生于上海,5岁学琴,跟随幼儿园钢琴老师学琴2年多后,8岁开始跟随飞思乐音乐音乐学府的柴琼妍博士、Peter Tomasz、James Brawn学习,并于2018年考入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钢琴专业。
曾经获得部分奖项有:2014年“金葵花”儿童A组上海赛区二等奖;2015年“肖邦纪念奖”香港国际公开赛儿童C组第二名;2017年第五届曼彻斯特国际青年钢琴家协奏曲比赛最佳天赋奖。
龚暄妍是一个极度乐观派,她纯真善良,可爱大方,好奇心强。这个年龄的她除了平日的练琴和学校生活,还坚持阅读,尤其喜欢天文类书籍,她还喜欢做手工,这些也都是她休闲放松的方式。她的表演始终充满着激情和能量,具有爆发力和感染力,这也是源自于她对表演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她最乐意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音乐和大家分享。
高子涵(AVA ZIHAN GAO)
女,出生于2008年8月3日
3岁半开始学习钢琴,启蒙老师戴永婷、宋崧扬老师
先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孙晓丹、王天阳和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校长陈曼春教授
2018年考入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师从Matti Raekallio教授
Ava娴静纯真,酷爱阅读,大量中英文书籍的阅读使得ava涉猎广泛,有超过她年龄的思考与感悟,情感细腻深刻,音色变幻多彩,5岁受邀央院表演全套巴赫二部曲时得到周广仁大师的赞誉,学习钢琴之余兼修大提琴,小提琴、竖琴等乐器,积极参与合唱团和乐团等活动,考取茱莉亚之前一直参与世界七大合唱团之一的杨鸿年合唱团的学习和表演。
获奖和演出经历
2013年澳门青少年钢琴公开赛北京赛区第一名
2013年英皇国际钢琴比赛全国第一名
2014年全球杰出华人少年演奏家协会钢琴比赛最佳天赋奖及幼儿组第一名
2017年图雷巴赫国际比赛图雷克奖第二名
2015年2月在中国厦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首场钢琴个人独奏音乐会
2015年6月在中国深圳南山文体中心音乐厅举办第二场个人独奏音乐会
曾受邀深圳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等地钢琴演出
2016年在意大利佩鲁贾音乐节被选为音乐节优秀营员,先后三次与Aliconte交响乐团于佩鲁贾教堂,佩鲁贾市政音乐厅合作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同时接受了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多家媒体的采访。
2018年6月与刘鹏指挥与武汉爱乐乐团于武汉琴台音乐厅合作演出协奏曲。
2019年8月18日于北京国图音乐厅举办JAC girls 来自茱莉亚的声音钢琴音乐会
2019年8月26日于青岛大剧院举办JAC girls 来自茱莉亚的声音钢琴音乐会
曲目介绍
普罗科菲耶夫儿童组曲 表演者:高子涵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
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组曲是一部具有很高教学价值的钢琴组曲,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个作品,可以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语言,以及重要的基本钢琴技法。
贝多芬英雄变奏曲 Variations Op.35 表演者:龚暄妍
《英雄变奏曲》Eroica Variations Op.35 ,作于1802年。此曲结构较为特殊,是由引子、主题、十五个变奏及一个赋格所组成。降E大调,2/4拍,活泼的小快板的十六小节主题来自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终曲(贝多芬后来又将这个主题应用到《第三交响曲“英雄”》终乐章里)。全曲技巧艰难,具有交响乐的宏伟格局。
肖斯塔科维奇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Shostakovich prelude and fugue in D major 演奏者:高子涵
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是20世纪俄罗斯钢琴一音乐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与传统赋格的创作形式加之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完美结合,在世界钢琴复调一音乐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与巴赫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相映生辉,达到了跨越时空心灵交融的默契。我们不难看出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简单朴素,透出的高明创作技巧。同时,它也是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创作手法和音乐思想的缩影。这部传统而严谨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在融入了新鲜的俄罗斯民族民间的思想的前提下赋予了音乐很具体的多样化形象,使赋格曲这一传统的复调音乐形式的表现幅度得到极大的拓展。整部作品倾注了作曲家的浓厚碑洁感,使我们从这部作品中能窥视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干净简洁,像山水画似的清新灵动。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里,织体都是简单清晰地,完全看不到华丽的技巧和刻意的设计。他的奏鸣曲、协奏曲、前奏曲与赋格等等一系列的钢琴作品里,很少会出现高叠和弦,广泛运用的是一个声部在音区的另一极完全平行,中间是空的,这称之为“肖斯塔科维奇八度”。另外,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平,为了追求干净的音响,清晰的复调织体,很少使用到踏板,伴奏织体也是简单干净的。肖斯塔科维奇擅一长于将各种风格的索材进行融会贯通,以占典作为依托,融入现代的音乐元索,以民族作为背景,渗入世界的音乐观念,这就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之道。本文分析的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是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中一支奇葩,也是20世纪乃至整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钢琴文献之一。对于这部作品,作者这样说过:“最初,我打算作为技术练习写一些复调作品,但是后来,我又扩大了这个计划,我要按照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样式写一组具有明确形象和艺术内容的复调作品。”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参照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曲集,在每一个调性上创作一首前奏曲一首赋格曲,两者自成一套,很好的体现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精髓。
24首前奏曲与赋格作为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在创作上不但继承了传统前奏曲与赋格的套曲模式,又融入了20世纪别具一格的作曲技法,井深植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沃土,音乐语言取材于民间,风格独特。乐曲在旋律的发展,调式调性的安排,和声与对对位的设计上别具匠心。
一、主题旋律的特征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集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法为一身的音乐家。他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主题旋律人都融入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既有俄罗斯古老的民歌,又有同时期作曲家创作的民族曲调。是一部被誉为“风格成熟的俄罗斯音乐百科全书”的作品。肖斯塔科维奇结合传统的前奏曲与赋格形式,赋予.音乐旋律丰富鲜明的个性的同时,也将作曲家的内心感受一同抒发,这才是最真实的音乐。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从第一首和着独具俄罗斯风格钟声的众赞歌开始,逐渐将俄罗斯独特的风土人情如画卷般展现在听者的而前,有抒情悠扬的情绪,有轻松活泼的歌唱,也有悲伤忧郁的低吟,同时兼有英雄史诗般的气概。音乐形象的丰富使得24首前奏曲与赋格在传统复调乐曲的基础上凸显了它鲜活的艺术气质。
二、前奏曲与赋格曲的联系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作品,从前奏曲与赋格之间的联系土看,继承了巴赫调式调性统一的原则。另外他也受到了格拉相.诺夫的影响,每首前奏曲终止处都标记有“attacca ”(连续,不间断演奏),两章要求连续演奏。有些作品甚至结束在不稳定的和声上,待赋格中来解决。有些作品的前奏曲与赋格采用了相同的主题材料,在情绪和速度上突出对比,但又从内容土完成统一。他比巴赫史注重两者在音调上的联系。如第8首升f小调前奏曲中的弱起十六分音符后强拍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型在赋格的主题中也有所运用。第10首升c小调前奏曲在一串跳动的走句式十六分音符之后,出现了鲜明悠长的旋律,它暗示着赋格的主题,仔细观察会发现,赋格主题实际卜就是根据这旋律而作的简明提纲,一前奏曲末尾不断反复的四个十六分音符直接引导出赋格的主题。第15首降D大调前奏曲中间部分第87小节起的旋律暗示了赋格的主题,前奏曲开始的伴奏音型也在赋格中出现。第20首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主题基本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一前者是主调式的陈述和发展,后者是复调式的。第21首降B大调前奏曲一开始的伴奏音调正好是赋格主题的开始。第22首g小调的最后四小节逐渐形成了赋格的主题。由此我们会发现,作曲家在前奏曲与赋格的关系上是有意识地做艺术构思的结果,而非偶然。
三、主题与答题的调式安排 传统赋格曲中,主题与答题的关系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巴洛克时期之前,赋格中的主题与答题间的关系为答题高四度或下五度模仿,至巴赫时期,他采用了答题高于主题上五度主属调的模仿形式,井最终以此为规范确定下来,并且这种规范一直沿用至今。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沿袭了这种特点,但是也有创新。如第一首C大调赋格曲中,主题为C伊奥尼亚调式,而答题为G混合利底亚调式,两者并非同一调式的主属调答题,而是交替调式的关系。第8首升f小调赋格中的答题为高五度模仿,形式上为升c小调,但可以看作是D和声大调。第21首降B大调赋格,答题是以俄罗斯民歌为依据的下方小三度平行小调g小调中音性质的答题,构成了鲜明的大小调式色彩的对比,似交替调式,听起来很新颖。第16首和第24首的主题均为爱奥尼亚调式,而答题为带有小调色彩的弗华古亚调式,是三度关系的交替调式。
四、前奏曲织体的写作特征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作品中前奏曲的织体形式非常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作曲技法的体现,又显示出作曲家的创新手法。如第2首a小调前奏曲采用的流水线型写法,即以乐曲开头的核心音型为模式,在发展中以同样的节奏、织体和速度不停顿地向前流动。这种写法是早期一占典乐派常用的创作手法,没有明显的主题结构和完整的段落划分,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具有即兴曲的性质,写法较自由。此首作品开头的动机音型为一个带有装饰音的分解和弦,并且此音型在全曲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贯穿始终。第3首前奏曲织体的处理手法为采用对比主题交替重叠的手法,即同一个一前奏曲包括两个主题,且具有鲜明的不同性格,从开始的分别呈示到交替发展,直至最后的综合重叠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乐曲的第一主题是俄罗斯英雄史诗般的庄严旋律,紧接着的第二主题在高音声部出现,采用静音环绕式的写法突出急促不安的情绪,使两个主题的对比异常鲜明。再如第12首g小调赋格则采用了固定低音的变奏手法,主题在低音声部周期性的循环出现,这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很擅长使用的一种作曲技法,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经常出现。第21首降B大调前奏曲,高音声部以十六分音符的均等型节奏贯穿始终,配以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是典型的练习曲写法。
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但音乐风格却又与其相去甚远。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20世纪的新兴的技法,听到的是更为激进的音响,但却又植根于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土壤中繁衍,时刻涌动着俄罗斯的民族气息,他融会贯通了几个世纪的音乐语汇,使之交融结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到创,体现了其和创新的精神和精湛的作曲技巧。总而言之,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是干净简洁的,细腻优雅且流畅灵动。在弹奏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演奏者要根据每首作品的不同音乐形象,仔细揣摩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图,才能更完美地诊释出整部作品。
肖邦升c小调夜曲遗作Nocturne in c-sharp Minor Op.posth 演奏者:高子涵
肖邦升c小调夜曲遗作Nocturne in c-sharp Minor Op.posth 于1875年出版,为肖邦第二十首夜曲。作品约作于1830年,肖邦原来并未构思为夜曲,而仅标以“极有表情的慢板”Lento con gran expression 字样。 此曲的受赠人是肖邦的姐姐鲁德维卡(Ludwika Jedrzejewicz)。鲁德维卡在肖邦死后把他未经出版的作品编辑了一个目录,她在这首作品的题名下标以“夜曲风格的慢板”Leto w rodzaju Nokturna 字样。因此这首作品就被认为应归属于夜曲。 这首作品为升c小调,4/4拍,极有表情的慢板。其独特之处在于肖邦在这里从他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 及歌曲《少女的愿望》中引用了一些乐思。这些引用与乐曲的织体编织在一起是如此的富于技巧,以致于它们一点也没有脱离同出一源的性质和忧郁的美。 近年此曲更为人熟知,在于它被用作电影《钢琴师》中的插曲,影片中的男主角,波兰犹太钢琴演奏家斯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录音时伴着窗外的炮火声和楼房的摇晃弹奏的就是肖邦的这首《升c小调夜曲》,然而炮火最终将钢琴声打断。五年过去了,战后斯皮尔曼回到波兰电台,他弹奏的第一首曲子还是这首《升c小调夜曲》,就像斯皮尔曼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那样:“五年的时间,对于这首《升c小调夜曲》来说,似乎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止,它好像只是被稍稍地打扰了一下”。
西贝柳斯Sibelius Granen op.75 no.5 演奏者:高子涵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年(乙丑年)12月8日-1957(丁酉年)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 Ballade No.4 in f Minor Op.52 演奏者:龚暄妍
在音调及和声风格上,这首叙事曲比其余三首更富于色彩性,也更典雅秀丽,使得它与肖邦晚期的作品,如《船歌》和《幻想波洛涅兹》相近。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了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手法,使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在结构上,它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这首叙事曲有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主题在此曲中占有极重要地位,肖邦非常酷爱它,他在此曲中对它进行了四次变奏,此曲总的骨架是奏鸣曲式原则,但用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发展,而且运用此方法造成主题的色彩性变化,又因为主题的多次变奏之间加进了其他的成分,因此它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则。除此之外,此曲第二主题在曲中先后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调性及性格截然不同。第一次调性为降B大调,性格为安谧宁静的;这里悠扬的音调和温柔的和弦配置,使它具有圣咏般的意境,第二次调性为降D大调,性格是明朗、欢快的,但低声部的上行音阶给它带来某些惊恐,这是一次主题的升华。如此看来,此曲是多种结构原则混合的结果。此曲具有奏鸣曲式呈示、展开、再现的总体结构,但它又没有遵照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规范。副部在呈示部中出现在降B大调上,在再现部中则出现在降D大调上,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同此曲主要调性没有统一。从奏鸣曲式主、副部调性对比与统一和主题展开两大特点来看,此曲主题展开的特点占优势。在展开部中,主部富于诗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这里即兴性的展开和华丽的演奏技巧相结合,而且引子以完整的形式在犃大调上再现作为展开部的结束。引子后面加上了轻巧、柔和而透明的华彩,好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引子的回声。再现部中副部进行了戏剧性的处理,低音部奔腾的音阶改变了原先的柔弱性格而变得生气勃勃。由于音域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强,音乐充满了坚毅的力量和悲愤的热情,旋律被淹没在响亮的和弦与琶音的浪涛声中。这之后是狂风暴雨般的尾声,这是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在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陈述时,性格上起了变化,变得充满了悲剧性的热情,而在再现部中最后一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了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手法,使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肖邦降E大调华丽辉煌圆舞曲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Op.18 演奏者:高子涵
肖邦降E大调华丽辉煌圆舞曲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Op.18 ,作于1831年,呈献给罗拉·波斯沃德小姐。这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虽然是第一首有编号的圆舞曲作品,但其实是肖邦在世时发表的第五首圆舞曲了。舒曼说这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此曲曾被俄国舞蹈家福金用于舞剧《仙女》群舞场面的配乐。作品共五段:第一段降E大调,3/4拍,急板。一开始是四小节引子用同音反复,节奏型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色彩。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为全曲华丽而轻快的气氛定了基调。第二部分的主题转为降D大调,运用向上大跳的音程的导音式半音上行等表现方法,旋律舒展畅达,表现了华丽明朗的色彩。第三部分主题继续保持在降D大调上,休止符的运用,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第四部分转为降G大调,主题中半音进行的音调甜美而舒畅,呈现出温柔抒情的韵律。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再次展现豪华的舞蹈场面,接着重现了各主题的片段,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Moment Musical Op16 演奏者:龚暄妍
拉赫玛尼诺夫在1896年10月至12月创作了六首《音乐瞬间》,当时年轻的他在经历了第一部交响作品首演失败之后创作了这六首《音乐瞬间》,这六首作品被大部分人理解为调整心态的音乐,同时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的复杂性与严谨性,艺术表现力与高难度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三首,b小调 4/4,如歌的行板。这是一首典型的单三部曲式,此曲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旋律由弱起小节的形式引出,整首作品都是以右手三度为主模进的手法进行创作的,而左手则是以八度出现,发出沉重的敲击声,如同人内心最底层的情感。当再现主题的时候,左手由和弦长音变成了八度断奏,使曲子既不失庄重贵族之气又平添了一丝律动感。对于这首曲子的演奏,作者运用了很多创作手法,使人们能够在音乐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诠释自己的内心情感。
第四首,e小调 4/4 急板,典型的单三部曲式。这首曲目演奏速度极快且难以控制,要求演奏者以练习曲的标准练习。乐曲一开始前两小节左手引入快速而有力的六连音十六分音符,为右手坚定有力的旋律做铺垫,右手的旋律一定要一层层推进,像海浪一样汹涌前进,随着旋律的发展右手也加入了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但其中还隐藏着最初的旋律。进入到第二部分右手旋律以三度双音向下模进的创作手法出现,左手仍为十六分音符进行跑动烘托,此时的旋律优美连贯,犹如狂风暴雨之前的平静。当主旋律再次出现时,音乐进入了最大的高潮,犹如奔腾的骏马,给人带来一种声势浩荡、铿锵有力的音乐形象。旋律结束在主音上,但为了更加凸显小调色彩,最后两小节一直在巩固小调调性。最后以坚定的主音和弦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