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
2021/3/23 14:46:19 www.cn010w.com 点击:571次
时间:2021.03.30 周二 20:00
场馆:上海市 |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天津茱莉亚室内乐团
长笛:盖尔盖伊·伊采什
双簧管:斯科特·贝尔
单簧管:周相宇
大管:小山昭雄
圆号:韩小光
小提琴:何为,李伟纲
中提琴:希拉·布朗
大提琴:金兗珍
低音提琴:张达寻
时间:20:00
场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曲目:
欣德米特:《小室内乐》,作品24之2 14’
(长笛:盖尔盖伊·伊采什;双簧管:斯科特·贝尔;单簧管:周相宇;大管:小山昭雄;圆号:韩小光)
马蒂努:第二九重奏,H 374 18’
(长笛:盖尔盖伊·伊采什;双簧管:斯科特·贝尔;单簧管:周相宇;大管:小山昭雄;圆号:韩小光;小提琴:李伟纲;中提琴:希拉·布朗;大提琴:金兗珍;低音提琴:张达寻)
--
德沃夏克: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作品77 33’
(小提琴:李伟纲,何为;中提琴:希拉·布朗;大提琴:金兗珍;低音提琴:张达寻)
保罗·欣德米特 — 小室内乐——为木管五重奏而作,作品24之二 (1922)
欣德米特于1922年创作的《小室内乐——为木管五重奏而作》虽然也不乏怪诞和滑稽的元素,但比起与之共用同一个作品编号、风格狂野的《室内乐第一号》则是一部更加精简和保守的作品,体现出了欣德米特的另一面——一名成熟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虽说一开始他只是一名中提琴演奏者,对管乐器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敏捷熟练的处理却为他的作曲家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为他解决那众所周知的“为木管五重奏创作之艰难问题”做好了准备,而该作品也成为了此类型合奏曲目的基石之一。
第一乐章是一段典型的印地安人进行曲。由欣德米特所喜爱的创作手法所谱成——持续激烈的长短格节奏在没有标记节拍的小节变换中(作曲家的一贯作风)运转着。第二乐章则是一首华尔兹,有一丝致敬马勒“滑稽”华尔兹的意味,但处理手法高明,剥去了其中所有颓废之韵。长笛到短笛之间的转换融入了一些苦涩之感。第三乐章节奏舒缓,包含了该作品也许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中央部分以沉静、号角独鸣般的固定音型为底色,渲染出整个合奏最精致的色彩。在此之上首先是双簧管,然后是巴松管,共同合奏出一段悲伤的旋律。第四乐章简短精悍,实则是最终乐章的引子。重复出现且充满力量的回复段被每一种乐器简短的华彩所分割。五重奏的终曲是一首紧凑的回旋曲,具有民谣一样开放式五度和弦特点的主题让人难忘。
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 — 第二号九重奏, H. 374 (1959)
捷克音乐家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曾是20世纪最多产的主要作曲家之一。(还有哪位作曲家能写出两首九重奏!)他的创作风格多变,跨越了广泛的音乐流派;其笔下的某些作品能够流传至今也是得益于此。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难以定义:多数抒情但含有大量切分节奏;总体呈三段体结构,但又经常夹杂着印象派的不和谐音。《第二号九重奏》写于1959年,其融合九种不同的管弦乐器的创作体裁并非马尔蒂努首创,而是于贝多芬同时代的路易斯·施波尔1813年作品《大九重奏》中第一次出现。马尔蒂努的作品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每个乐章长约5分钟。 然而,他也继承了施波尔的创新精神,一心探索在合奏中独奏性以及“管弦乐”性质地的可能性。
第一乐章以斯特拉文斯基式的严肃新古典主义为基调,但却以一种惬意轻松的情绪收尾,并最终沉寂在阳光温暖的抒情旋律以及欢快跳动的节奏中——这才是本乐章的主要韵律。第二乐章,由一段悲恸的降E小调弦乐展开,节奏舒缓但音质多变。一个接一个加入的管弦乐器好似细细低语,丰满了整体背景。就在这时,于第一乐章中出现的短促的圆号独奏再次出现,带来一阵洒满阳光的喘息。 再后来,一些突出的叠加和弦被莫扎特式的简洁旋律所取代。九重奏的终乐章再次在斯特拉文斯基式的风格中展开,但随之而来的主题则融和了大量丰沛的想法、韵律以及情感。本乐章的终结小节仍然引入了在前两乐章出现过的圆号,使其在和谐统一中走向尾声。
安东宁·德沃夏克 — G大调第二弦乐五重奏,作品77
虽说该曲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编号较大(作品77),但实际上,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相对早期的作品。该曲是他在1875年于布拉格谱写的,当时的他仍是古典音乐界的一个无名小卒;而在这个时刻,勃拉姆斯,也就是德沃夏克音乐征程最重要的伯乐发现了他。因坚守自己的审美和原则,勃拉姆斯的创作人生更像是一场美学战争。当他察觉到才华横溢的德沃夏克是他美学战争中一个潜在的盟友时,勃拉姆斯非常慷慨地提拔了这位年轻的同事,最终使这位捷克作曲家蜚声国际。在室内乐方面,不同于当时创新思潮,他们二人仍对原有的古典形式情有独钟;音乐品味的相似性成为了两人之间艺术追求的重要契合点。然而,比起他的伯乐,德沃夏克是一位瓦格纳音乐的崇拜者,一名胸怀大志的歌剧作曲家,则有着更为广泛多变的音乐风格。德沃夏克的室内乐创作风格也同样有别于勃拉姆斯——注重抒情,广度与和声色彩——可见他是舒伯特坚定的拥护者而不怎么中意贝多芬式风格。
德沃夏克对这首早期作品非常青睐,并在他成名后决定对其进行修改并发行。虽然这是他的早期作品,但室内乐创作手法成熟。他在合奏时加入的低音提琴不仅打破常规,丰富了乐曲的质感,与此同时还解放了大提琴,使其比在标准的弦乐四重奏中更能专注于抒情高音区魅力的释放。在所有四个乐章中,德沃夏克坚持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来诠释传统的古典风格(再次区别于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创作手法主要源自他对前辈音乐风格有意的抵触和对抗)。第一乐章:副调选择非正统的F大调下主音;抛开重重束缚,给传统的“奏鸣曲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该乐章的回旋设计也一样不同寻常:一开始的持续低音经久不息,久久不见下一主题;出人意料地,再现部通过减七和弦音悄悄出现,省略了呈示部前六小节的重述,这六小节被保留下来,作为到乐章结束部的过渡部分。第二乐章,谐谑曲。再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乐章第一节简单的二段体结构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加入了轻快而模糊的演奏形式(再次呼应下主音)——完全脱离传统三重奏的“内部三重奏”特点。第三乐章,以其温柔和丰腴的旋律,成为整个作品的精华所在。此章通过辽阔的三段体结构呈现,中间部分从舒伯特式的停滞突变至情绪的风暴式爆发,然后再转回停滞状态,这种独特的三段体设计极富吸引力。五重奏的终乐章以丰富多变的音调引人入胜。当降中音降E的旋律流淌出来的那一刻,本乐章主题也随之显现。按照惯例,回旋曲在形式上需要频繁返回主音,德沃夏克发挥他的熟练流畅的创作技巧,仍然使结尾部分充满了戏剧性的紧张感。
*曲目介绍由尼科洛·安森博士撰写
Tianjin Juilliard Ensemble
Tianjin Juilliard Ensemble
Flute: Gergely Ittzés
Oboe: Scott Bell
Clarinet: Xiangyu Zhou
Bassoon: Akio Koyama
Horn: Chang Chou Han
Violin: Wei He, Weigang Li
Viola: Sheila Browne
Cello: Yeonjin Kim
Contrabass: DaXun Zhang
Time: 8.00 PM
Venue: Shanghai Symphony Hall - Concert Hall
Programme:
Hindemith: Kleine Kammermusik Op. 24 No. 2 14’
(Flute: Gergely Ittzés; Oboe: Scott Bell; Clarinet: Xiangyu Zhou; Bassoon: Akio Koyama; Horn: Chang Chou Han)
(Flute: Gergely Ittzés; Oboe: Scott Bell; Clarinet: Xiangyu Zhou; Bassoon: Akio Koyama; Horn: Chang Chou Han; Violin: Weigang Li; Viola: Sheila Browne; Cello: Yeonjin Kim; Contrabass: DaXun Zhang)
--
(Violin: Weigang Li, Wei He; Sheila Browne; Cello : Yeonjin Kim, Contrabass: DaXun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