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首页音乐热点名家特写招生动态招聘信息其他热点 今天是: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您所在位置:中国网上音乐学院>>音乐动态>>音乐热点>>正文

贝多芬巅峰作品选——吴牧野钢琴独奏世界巡演哈尔滨站

2021/4/14 15:10:39  www.cn010w.com  点击:625次

时间:2021.06.06 周日 19:00
场馆:哈尔滨市 | 哈尔滨大剧院歌剧厅
吴牧野,国际钢琴艺术家,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师从法国正统学院派大师Jacques Rouvier。他曾在意大利“布索尼”钢琴比赛、巴黎玛格丽特-隆钢琴比赛等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他被法国最权威的媒体《世界报》赞誉为欧洲钢琴界的“金手指”,他是唯一一位被法国文化部授予“完美钢琴演奏家荣誉勋章”的中国钢琴家。吴牧野曾多次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盛事上为世界2000多名政要演奏,在巴黎大皇宫为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的历史庆典做为开场首演与闭幕演奏;曾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G20杭州峰会等国际重大交流活动中,都奉献出令人惊艳的钢琴演奏。
吴牧野在其钢琴音乐会上也会不时融入中国乐曲,呈现独特的东西方音乐碰撞。在舞台之外,吴牧野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投身公益活动。他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任命为世界卫中国健康特使,连续多年参与控烟、艾滋病反歧视宣传等公益项目。
国际钢琴艺术家吴牧野三年之间继“舒伯特即兴曲全集”世界巡演(2018/2019)、“肖邦圆舞曲全集”世界巡演(2019/2020)后,皆可称为“贝多芬巅峰作品”的四部钢琴奏鸣曲再次归来,诉贝氏之豪情,寄诞辰纪念之思,集强者之气,绎巅峰之选。
250年前,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在海顿的手中,他接过了莫扎特的精神;在德意志古典主义哲学的滋养和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想的指引下,在身体不断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之中,贝多芬以其坚强的意志完成了一部部不朽的音乐诗篇。而贝多芬不朽的钢琴奏鸣曲不仅仅是他内心的情感震颤,更是社会风暴的反响;不仅仅注入他率直的抒情,梦幻般的浪漫旋律,也有他宏伟的交响性构思,戏剧性架构。贝多芬赋予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以新的内涵,其音乐形象的丰富性、音乐思维的严谨性、音乐思想的深刻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吴牧野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巡演曲目涵盖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早中期创作,四部“巅峰作品”,从早期的《“悲怆”奏鸣曲》到中期的《“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我们听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从初露锋芒,到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在创作中,贝多芬经历了爱情的失意、病痛的困扰、内心的孤独,但他的音乐在悲剧本身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能量、超人的意志、决然的激情、无法遏制的力量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斗志。
在吴牧野指尖的贝多芬“巅峰”钢琴奏鸣曲中,从《“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明亮希望与黑暗绝望交织矛盾冲突的引子开始,到《“月光”奏鸣曲》宁静深邃又难掩悲哀的柔情,在从遥远之处传来的旋律中沉思,到用极富戏剧性的乐思塑造莎士比亚《暴风雨》中音乐形象的《“暴风雨”奏鸣曲》,最后到达“既狂热又崇高”如同火山爆发般激情的《“热情”奏鸣曲》。跟随吴牧野,我们在肖邦的圆舞曲中沉醉,优雅且浪漫;如歌的抒情,我们在舒伯特的即兴曲中低吟……现在,让我们聆听王者的独白,感受贝多芬的宏伟和深邃,不屈与顽强,在古典主义音乐的丰碑前,登及“巅峰”。
宇乐乐文化传媒
宇乐乐文化传媒创始于2006年,是业内综合性明星娱乐公司,跨足领域包括:艺人经纪、国际商务与广告、娱乐营销、艺人宣传、影视制作与投资、国际公益。宇乐乐以“创造经典,成就艺术”的理念,与旗下艺人以及艺术家艺人共同追求成长与成就。宇乐乐影业与知名电影人深度合作,打造影视IP。宇乐乐的高管团队,汇集业界顶尖人才,由营销专家、金牌经纪人、制作人、资本市场与媒体达人共同组成核心合伙人团队,丰富的经验以及广大的人脉,为艺人打造坚实的艺术平台。
曲目
贝多芬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贝多芬  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  
贝多芬  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 No.2  
贝多芬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  
*曲目及顺序以演出当日为准
强者独白——贝多芬巅峰作品选 节目单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无可争议的伟人,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至今仍经久不衰。在古典音乐各个领域,无论是音乐技法、体裁形式,还是音乐表现力和思想深度,贝多芬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化,在德意志古典主义哲学的滋养和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想的指引下,他的音乐展现出时代性,体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而社会时代社会的特征又与他个人不幸的经历和反抗相呼应,在身体不断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之中,他的创作反映了坚强不屈的斗争性和英雄性。
贝多芬对交响曲的贡献不可估量,他的九部交响曲斡旋于神与人之间,承载其深邃思想;他的弦乐四重奏兼具精妙深奥的音乐语言,自由且运用自如的形式结构,复杂独特的变奏和对位技术;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竞奏性和交响性,称之为“皇帝”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为后世钢琴协奏曲树立了楷模……
贝多芬在钢琴艺术领域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钢琴奏鸣曲为钢琴奏鸣曲这一体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仅仅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震颤,更是社会风暴的反响;不仅仅注入他率直的抒情,梦幻般的浪漫旋律,也有他宏伟的交响性构思,戏剧性架构。贝多芬赋予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以新的内涵,其音乐形象的丰富性、音乐思维的严谨性、思想的深刻性,不仅体现了他个人风格的演变,也显示了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
从1795年到1822年的27年间,贝多芬一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伴随他整个创作生涯。虽然最初并不打算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但作为一套作品,它们构成了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集之一。汉斯·冯·彪罗称它们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为“旧约圣经”)。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较少体现出的率直的抒情,在钢琴奏鸣曲中恰恰更为鲜明。早期奏鸣曲体现出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贝多芬的个性已经初露锋芒。中期奏鸣曲与早期奏鸣曲有很大的不同,贝多芬对海顿和莫扎特常见的奏鸣曲形式的修改实验变得更加大胆,表现的深度也更大。晚期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困难的作品,风格与中期截然不同,从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戏剧化转变到沉思内省的哲学思维中,他为音乐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广泛运用赋格和变奏曲,表现出对传统奏鸣曲形式的彻底背离。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国际钢琴艺术家吴牧野三年之间继“舒伯特即兴曲全集”世界巡演(2018/2019)、“肖邦圆舞曲全集”世界巡演(2019/2020)后,携可谓“贝多芬巅峰作品”的四部钢琴奏鸣曲再次归来。曲目涵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早中期创作,从早期的《“悲怆”奏鸣曲》(Op.13)到中期的《“月光”奏鸣曲》(Op.27 No.2)、《“暴风雨”奏鸣曲》(Op.31 No.2)、《“热情”奏鸣曲》(Op.57)。从创作初期的初露锋芒,到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就让我们在“强者独白——贝多芬巅峰作品选”中与吴牧野一起,诉贝氏之豪情,寄诞辰纪念之思,集王者之气,绎巅峰之选。
曲目介绍
1.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写于1798年,当时作曲家27岁,将其献给了他的朋友卡尔·冯·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罗曼·罗兰称在《悲怆奏鸣曲》中看到了“真正富有感情的戏剧场面的贝多芬式对话”。贝多芬在这里选择了C小调,C小调是悲剧性的、深情的音乐的完美载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用到了C小调,肖邦《“革命”练习曲》也是C小调。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第一乐章 庄板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形式,以一个缓慢的引子主题开始,这一引子也成为整个乐章的重心。开始的几个小节已经对整个音乐形象进行了概括,强烈的对比,宏伟的发展,具有非凡表现力的音调,成为贝多芬最具深刻性和逻辑强度的思维杰作。在尾声中,又响起了引子的主导动机,仿佛来自往昔,好像在回忆。最后,以典型贝多芬式的信念和刚毅结束,好像在诉说“我活着,体验着并斗争着”。
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板
如果说第一乐章贝多芬高超地将内在感情和外在背景融合于暴风雨般、戏剧性的心境和感情中,进入第二乐章,这一融合则又加入了安静和真挚的感情。这二乐章“如歌的柔板”以极强的表现力,成为整个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众多慢乐章的代表。著名的抒情主题在降A大调上演奏了三次,中间穿插着两个转调部分。这一乐章是简单的回旋曲式,而不是通常的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
第三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个将回旋曲式的特点和戏剧性有机结合的终曲,作为回旋曲得到充分地展开,音乐具有戏剧性、坚定的意志。精致优美的田园特定性又与第一乐章的激情形成对比,贝多芬在天空的掩护下,在森林和田野中寻找着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尾声以刚毅的音调展现了贝多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继续进行精神的斗争。
2.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Op.31 No.2  
《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Op.32, No.2,创作于1801-1802年。这首钢琴奏鸣曲通常被称为“暴风雨”,但这并不是贝多芬的标题,而是来自于安东·辛德莱尔问到这首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Op.57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在《“暴风雨”奏鸣曲》创作期间,贝多芬经历了无法排遣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愤怒、强烈的想要克服一切障碍的渴望,正如在给魏格列尔信中所说那样——“抓住命运的咽喉”。
第一乐章 广板-快板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被兰兹称为“人们所熟知的音乐中最富有激情的乐章之一”。在看似平静的短小部分和扩展的动荡段落间交替,当扩展到挥之不去的“暴风雨”时,平静荡然无存。这种音乐形式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并不多见,它描绘了深深激动、精妙绝伦的感情斗争,刚毅和激情的戏剧性冲突的画面。在乐章最后,我们没有感觉到如同《“月光”奏鸣曲》终曲结束时“斗争还在继续”的思想,相反,这里的斗争毫无生气地消失在极其悲哀的全音符结束的休止冲,似乎浮现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将会怎么样?”

第二乐章 柔板

第二乐章似乎将我们带入了另外的形象世界——第一乐章深深被激情所控制着,但第二乐章则是庄严的宁静、幸福的沉思,恢复了不受干扰地体验周围的一切,并享受其中的乐趣的能力。激情的魔法,狂热的迷惑力崩溃了,人们又回到了各种感情、智慧和意志的和谐之中。

第三乐章 小快板

第三乐章也是奏鸣曲式,又回到了D小调,并始终以小调作为主导,小调的主导性使得这一终曲具有了独特的冷峻色调。另外,节奏的严格统一,紧缩和扩展、音区、力度、调性的对比极其多样,又蕴含着“永恒运动”的原则。

3.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 No.2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创作于1801年,1802年出版,贝多芬将其献给他的学生朱丽叶·圭恰尔迪伯爵小姐。诗人柳德维克·莱尔什塔勃将第一乐章比做琉森湖上的月色,“月光”由此得名。贝多芬给这首奏鸣曲标记为“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Quasi una fantasia),可能由于这首奏鸣曲并未遵循古典奏鸣曲快-慢-(快)-快的速度布局,而是将快速乐章放到了最后。《“月光”奏鸣曲》源于贝多芬与朱丽叶·圭恰尔迪伯爵小姐之间的爱情,这大概是贝多芬第一次真正的爱情冲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沉的绝望——也正是在1802年,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言》,饱含着失去听觉和失恋交织的痛苦。

第一乐章 持续的柔板

第一乐章,升C小调,用一种改动过的奏鸣曲式-快板写作,以右手八度以及左手三连音音型开头。这一乐章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感情,被柏辽兹称为“难以用人类语言表达的诗意”。有宁静的沉思,有悲哀,有光明信念的时刻,有伤心的疑虑,有克制住的冲动,有沉重的预感,贝多芬天才地把所有这一切都凝聚在集中沉思的范围内。在各种深刻、严峻感情的开端,它期待着、担忧着,在感受胜过精神的支配下,不安地注视着自己的丰富感情。这也是作曲家对自己的自白,激动地思索着如何是好……

第二乐章 小快板

第二乐章是一个相对传统的有一个中段的谐谑曲,谐谑曲的第一部分没有被重复。贝多芬在这一小快板中创造了少见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轻佻的美丽,一种亲切感与漫不尽心的俏皮结合。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像是“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正如李斯特所说,第二乐章作为音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环,完成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的过渡。

第三乐章 激动的急板

暴风骤雨般的第三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是三个乐章中最“重”的一个,反映了贝多芬在第三乐章上的试验——即把最重要的乐章置于奏鸣曲的最后。汹涌的琶音浪潮,浪峰高点上有力的重音,这样的幅度在贝多芬之前的奏鸣曲中无法找到。终曲形象构思在于感情和意志的巨大搏斗,内心无法控制的激情的强烈震荡,既没有第一乐章兴奋、不安的幻想性,也没有第二乐章幻觉般的痕迹,但激情和苦难以前所未有的全部力量渗透到内心。

4.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是贝多芬中期三首最重要的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另两部分别是《“黎明”奏鸣曲》Op.53和《“告别”奏鸣曲》Op.81a),创作于1804-1805年间,可能在1806年才完成,献给贝多芬热烈的崇拜者弗朗兹·勃伦斯维克伯爵。作为贝多芬最伟大也技术难度最高的钢琴奏鸣曲之一,《“热情”奏鸣曲》被贝多芬自己视为在《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楔槌键琴”》之前最具张力的奏鸣曲。创作这首作品时也是贝多芬心境沉重的一年,不断加剧的疾病和对于音乐家来说无法忍受的耳聋,爱情和友谊上折磨人的痛苦,经常性的内心孤独,但贝多芬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却在悲剧本身之中获得了新的意志和激情,以无法遏制的力量取得与邪恶斗争的胜利。

第一乐章 很快的快板

第一乐章是12/8拍的奏鸣曲式快板,通过音调和力度的惊人变化快速推进,极其经济的手法使用主题。主部第一主题的形象就已经非常宽阔,内心的暴风雨被外部世界的暴风雨所充实。在曲式上将回旋曲式的特点与奏鸣曲快板的特殊性相结合,呈示部-展开部-在现部-尾声成为主要戏剧冲突的四个阶段,它极具逻辑性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简练的手段以及统一的构思达成了无与伦比的戏剧张力。

第二乐章 生动的行板

第二乐章是一首降D大调的变奏曲,以其简单的旋律、厚重的声调和低音区特殊的对位旋律为主题。贝多芬通常在第二乐章中创造感情中极其形象性的对比,在《“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全然的激情进入第二乐章变成了安宁、幸福的静观。世界是美好的,邪恶是暂时的——第二乐章在怡然自得的幻想世界中做出了哲理性的总结。

第三乐章 不过分的快板

第三乐章终曲响起了引子般的、战斗召唤的号角,回答它的起初是胆怯的音阶跑动,然后是低音区的沸腾,流入了狂怒、阴森的“无穷动”中。终曲的结论是严峻和英勇的,像《“月光”奏鸣曲》终曲中一样,“斗争还在继续”,但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热情”奏鸣曲》肯定了抵抗抗争的意义。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法广告服务友情链接付款方式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学院客服:在线客服点这里  家教专员1:业务咨询点这里  家教专员2:业务咨询点这里  学院业务:业务咨询点这里

电话: 17701034448 邮箱: cn010w@163.com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京ICP备09108194号-3

Copyright©2006-2021 www.cn010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714号

收缩

学院网在线客服

  • 学院客服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学院客服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学院客服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学院客服四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177010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