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曲 - 音乐基础知识系列
变奏曲是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一个主题,使主题能得到多方面表现的一种乐曲。所谓变奏,简单地说,就是变化的反复。变奏是各种音乐作品中常用的发展乐思的手法。我们在前面讲过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次,多则二三十次。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中,一首舞曲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同一舞曲的变化反复,称为“复奏”。这种包含主题和一个变奏的舞曲,是变奏曲的前身。
如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波兰舞曲就是。这首曲子是由长笛和弦乐器演奏的。长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其他乐器演奏和声。后面紧跟着这个舞曲的“复奏”,同样的旋律移到低音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长笛吹另一个流畅的旋律,和它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复奏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舞曲,也就是说,变奏以后,又回到了主题。
贝多芬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因为音乐热情奔放、充满英雄气概,而被称为“热情奏鸣曲”。其中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抒情歌唱性的主题,象一首宁静而严肃的歌曲,表现出凝神思索的形象。主题的节奏是沉着的,严肃的,基本上一拍一个和弦。下面四个变奏用装饰变奏的手法来发展这个主题。从第一变奏到第三变奏,节奏逐渐加快,从一拍两个音、一拍四个音,到一拍八个音,表现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精神境界。第三变奏是节奏的高潮,逐渐滋长的希望,达到了神采飞扬的境地。第四变奏回复了主题的节奏,但低音区和高音区的对照,犹如向深沉的内心投进了光亮,使人从沉思默想中振奋起来。突然,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弦打破了沉寂,导向热情奔放的第三乐章,它和第二乐章是紧密相连的。
舒柏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也是变奏曲。变奏曲的主题是他创作的歌曲《鳟鱼》,所以这首五重奏又被称作《鳟鱼钢琴五重奏》。钢琴五重奏通常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但这首五重奏不用第二小提琴而用了低音提琴。第四乐章包含《鳟鱼》主题和五个变奏,每个变奏基本上保持着主题的旋律,主要是用固定旋律的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的。在主题中,旋律由小提琴奏出。在五个变奏中,旋律分别由钢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最后,在尾声中,主题第一段的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轮流演奏,钢琴上并且出现了歌曲《鳟鱼》中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它的第二乐章也是一首固定旋律变奏曲。主题是西班牙阿斯土里亚斯省的一首舞蹈歌曲,叫做《黄昏舞曲》。在变奏发展中,作者绚丽多采的配器手法,赋予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主题和四个变奏中,歌唱性的旋律分别由圆号、大提琴、英国管、木管乐器加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加大提琴演奏。四个变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为了造成和声色彩的变化,在结构上都有一些扩充。
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是以一首创作民歌作为主题的变奏曲。勃拉姆斯在谱上写着:“根据一首古老的德国爱情歌曲”,实际上这首歌曲的歌词和音乐,都是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学家楚卡尔马利奥创作的。他假托说是下莱茵地区的民歌,勃拉姆斯也就信以为真了。原来的歌词共有四段,变奏曲也分四段,即主题和三个变奏。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看月亮悄悄向上爬,蓝花,小蓝花,
她穿过白云游天下。
山里的花,房里的姐,最美的玫瑰花。
1839年,二十二岁的马克思曾把一本抄录民歌的纪念册,赠送给他的未婚妻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其中就有这首歌,马克思并在歌词“玫瑰”的后面,把燕妮的名字写在括号里,表现对她的亲热。在变奏曲的主题中,配合“看月亮悄悄往上爬,她穿过白云游天下”两句歌词的音乐。是单声部的旋律,而配合“蓝花,小蓝花”等衬词的音乐,是四部和声。单声部的旋律和四部和声互相呼应,好象民歌中的领唱和合唱。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用不同的背景来衬托旋律,抒写歌词的意境。第二变奏的旋律在低音部和高音部交替出现,陪衬着温柔妩媚的三连音,体现了一对情人的形象。这一段歌词的内容是:“月亮请透过小窗户,照一照美丽的特鲁德。”这个变奏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扩充,表现了一对情人尽情歌唱的意境,调性变化和节拍变化也最多。第三变奏从小调变为大调,色彩显得特别明朗,歌颂了忠诚的爱情,因为这一段的歌词是:“请看看我和她二人,没见过这么忠诚的心。”最后在尾声中安静地结束,低音部不断反复的C音,象夜晚教堂的钟声。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固定旋律变奏保持着主题的旋律,装饰变奏保持着主题旋律的骨干,因此变奏的结构和主题的结构是一致的。这样的变奏,叫做严格变奏。另外有一类变奏只是保持了主题的某些核心音调,在结构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在性格上也和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变奏已经不是若即若离的变化反复,而是离题较远的蜕变。所以叫做自由变奏。
从英国作曲家埃尔加以“谜”作为标题的管弦乐变奏曲中,可以看到自由变奏的独特表现手法。这个变奏曲包含主题和十四个变奏分别刻划十四个朋友的不同性格,有的端庄淳朴,有的轻松活泼,有的温柔娴雅,有的亲切可爱,有的热情洋溢。埃尔加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十四个朋友是谁,只是在每个变奏的前面写上了他们姓名的缩略语或别号。埃尔加说:“这个谜我不想说穿,它的暗语让人们去猜吧,我可以预先告诉你们,变奏和主题之间在结构上的关系是微不足道的;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主题贯穿在全曲之中,但没有演奏出来。……基本主题始终没有出现,正象在梅特林克的戏剧《闯入者》和《七公主》中,主人公没有上台一样。”变奏曲的主题,尽管埃尔加说它并不是真正的基本主题,它仍然是后面一系列变奏的基础。这个主题纯朴、真挚,具有比较含蓄的性格。下面十四个变奏,除了第一变奏以外,都改变了主题的速度和节拍,表现出不问的性格和不同的体裁特点,在结构上则自由伸展,不受主题的约束。第一变奏继续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主题的主要旋律线也保持不变,但纤巧流丽的抒情性格,为这个变奏所特有。第二变奏根据主题的核心音调自由发展成一首生气蓬勃的谐谑曲,充分显示了自由变奏的特点;但中间部分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了歌唱性的主题主要旋律,和小提琴与木管乐器上浮动不息的音型作复调的结合,相映成趣。离开主题最远的,是第七、第十和第十三变奏。这些变奏大大地改变了主题的结构,只是隐隐约约和主题的特性音调保持着某种联系。第九变奏是离开主题比较近的一个中间变奏。在这个变奏中,悠长缓慢的旋律和主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有了很大的扩充。音乐庄严沉静,意味深长,据作者说,它表现了某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德国朋友耶革抵足长谈贝多芬庄严宏伟的慢板乐章的情景。第十四变奏是一首规模宏大的终曲。变奏和主题的关系,最后又从远到近,在终曲的后半部出现了主题的主要旋律。有如回光返照。然后以壮丽辉煌的尾声,结束了这首变奏曲。
最后,再谈一谈包含两个主题的变奏曲,也就是双主题变奏曲。这种变奏曲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结构:第一种,先出现两个主题,然后依次出现两个主题的一系列变奏;第二种先出现第一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然后出现第二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现以后一种类型的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例。
这首幻想曲用变奏的手法发展两个俄罗斯民间主题,渲染成一幅民间风俗生活的图画,是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奠基作品。第一主题出现在短短的引子以后,是俄罗斯民间的一首婚礼歌曲,原来的歌词是:“森林后,黑暗的森林后,一片绿色的小花园后,飞起一群天鹅。……”这个主题的曲调淳朴优美,由弦乐器齐奏。第一主题后面紧跟着三个变奏,用支声复调来衬托原来的旋律。所谓支声复调,就是在主旋律的上下,加进和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分离的陪衬旋律,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第二主题采用俄罗斯民间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这是一种两拍子的、欢快的舞曲。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也广泛运用了支声复调的手法。格林卡在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之间,找到了音调上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第二主题的变奏中,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一主题开始的旋律。在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以后,又继续变奏第一主题,最后又是第二主题的继续变奏。末段速度转快,全曲在生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变奏曲 - 音乐基础知识系列